自2011年一季度以来,我国15个省级电网在用电淡季出现了电力缺口,而现在夏季已经来临,局部用电紧张的压力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在5月时,国家电网预计的夏季电力缺口已达到3000万千瓦左右,预计到明年这一电力缺口甚至将达到5000万千瓦。而在传统火力发电紧缺的现状之下,新能源会否在这一局面下打破僵局呢?
新能源破局重在技术突破
今年第一季度火电发电量增长同比下降13.7%,水电、风电发电量都大幅提升。中电联近日发布信息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水电、核电、风电完成投资同比分别增长59.9%、27.6%、22.9%,而火电投资比重持续下降。专家认为,虽然当前新能源发电量仅占总量的1%,现在定论哪种新能源能补火电的缺口还为时过早,但无疑未来新能源将成为重要力量。
在《可再生能源“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中再次提出,到2015年,国内光伏发电装机总量将大幅上调到10GW。风能方面,到2015年中国风电[0.70 -1.41%]产业的商业运行容量,要达到1亿千瓦;2020年要达到2亿-2.5亿千瓦。2010年中国风电运行容量为3100万千瓦。目前,《规划》正在等待国务院审批。
就新能源能否在局部地区用电紧张时打破传统火电格局这一问题,记者采访了对传统能源与新能源有过深度研究的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副总裁侯祥松以及赛迪世纪信息工程顾问有限公司能源咨询中心新能源事业部总经理王晓宁。
侯祥松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目前虽然出现了局部地区用电紧张,但是就他本人对电力行业的了解,目前的用电紧张不能称之为电荒,最多是成本导致的“假电荒”。
对于新能源能否成为解决电荒的有效方式,王晓宁补充说,“新能源发电技术稳定性和产业规模化发展是关键影响因素。一方面,需要通过建设调峰电站、提高并网技术等方式,提高新能源发电稳定性。另一方面,需要通过政策、技术等手段持续推动新能源规模化发展。相对于传统能源,新能源发电具有不稳定、间歇性特征,新能源发电项目安全并网,真正成为当地电网的电力支撑,需要建设与新能源发电项目规模相匹配的具有调峰能力的发电站。此外,大规模的新能源并网会给当地电网可靠性运行带来挑战,而目前新能源并网技术和标准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新能源大规模并网问题还不能解决。”
王晓宁认为,新能源产业的关键需要依托技术进步。通过技术发展,降低新能源成本,通过成本的降低再推动产业规模化发展。
成本制约新能源发展
近年来,依托技术进步,中国各类新能源利用形式的成本显著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加快了各类新能源的产业化进程。
据公开资料显示,以风电为例,在风电的投资成本中,风电主机的成本约占70%左右。2008年,我国风电机组的主流国产风机的平均价格为6500元/kW,随着国内整机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风电主机不断向大型化发展,制造成本也不断降低,从2008年到2009年,风电主机造价降至5500元/kW,从2009年到2010年,主流机型的报价进一步降至4500元/kW左右。
对于风电的发电成本,目前我国最新颁布的四类风资源区上网电价在0.51~0.61元/kWh,成本约在0.4元/kWh左右。随着风电设备单位投资水平下降、风电场选址水平提高以及风电机组利用率及效率的提高,预计到2020年风电成本在目前的基础上还可以降低20-30%,风电发电成本预计会降到0.3元/kWh左右,从而基本具备和火电竞争的优势。
据记者了解,目前,国内新能源的利用成本相对于传统能源并无竞争优势,仍是以依靠政府补贴为主。在新能源发电形式中,只有风电和核电接近传统的火电发电成本,但风电和核电的建设成本都远高于传统火电的建设成本。即便是技术相对成熟的沼气利用,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在依靠政府补贴。
而我国风电产业的技术发展和规模扩张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成本问题,但并没有夯实技术基础,才导致了一些问题的出现。对于风电这样形成一定产业规模,成本已经接近传统能源利用形式的新能源产业,应重点解决低电压穿越能力等关键并网技术,突破产业进一步发展的技术瓶颈,稳步扩大规模,促进产业的协调发展。
对于太阳能光伏发电、光热发电,以及生物质能,应借风电的前车之鉴,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之上合理扩张产业规模。首先应通过技术进步解决成本过高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类似于大规模并网技术、分布式能源技术等可能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
“中国新能源产业化进程出现问题的主要原因,不是因为缺乏资金,也不仅是因为产业规模的太小,而是核心技术的缺失。推进中国新能源的产业化,必须培养自主创新能力和自主研发的能源,由热衷于规模扩张转向关注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王晓宁如是表示。
而新能源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更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这就不能套用过去的产业发展模式来推进当前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如果不能由低端制造向产业链高端的设计、研发、品牌、营销、管理等环节延伸,中国新能源的产业化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