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作为我国实现低碳经济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在日前举办的2011低碳城市与可再生能源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可再生能源发展中心副主任高虎透露,我国将陆续出台包括电价政策、并网政策、费用分摊、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以及税收优惠等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关键政策,进一步从政策及立法层面保障“十二五”期间可再生能源的顺利发展。
这些优惠政策具体包括:并网政策方面,电网必须为可再生能源并网提供便利,并购买可再生能源电力;目前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为4厘/千瓦时,未来将适当提高可再生能源电价附加的征收水平,向除农业用电和西藏地区外所有用电户征收;设立可再生能源专项资金,支持贫困地区发展、项目示范及产业化发展。
高虎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建立从价格、财税到并网方面的可再生能源政策体系,产业规模化发展的态势已经显现,未来,如何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高度进行谋划,如何在城市应用发展可再生能源,将是中国面临的新挑战。
处于规模化发展阶段
据介绍,“十一五”期间,我国可再生能源实现了飞跃式发展。到2010年底,水电实现装机2.1亿千瓦,5年间水电投产装机翻一番,装机容量居世界第一。水电年发电量达到6776亿千瓦时。
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连续多年翻番并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到2010年底,累计并网装机容量3100万千瓦,年发电量501亿千瓦时,中国风电装备制造、新增装机容量以及累计装机容量均处于世界第一。装备制造方面,我国已具备1.5兆瓦以上各类技术、多种规格产品的制造能力。特别是海上风电,建立了欧洲之外的商业化运行模式。虽然风电占整个电力比重依然较小,但风电在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增长非常明显。
太阳能光伏发电主要体现在电池效率不断提高,使多晶硅等上游材料市场的瓶颈得以缓解,2010年我国电池产量占全球光伏电池市场的50%;太阳能光伏装备制造能力世界领先,但在市场应用方面才刚刚起步。在太阳能热利用方面,到2010年底,太阳能热水器安装使用总量达到1.68亿平方米,年生产量达到4200万平方米。
生物质能源多元化发展明显,利用种类包括发电、气化、液体燃料等。到2010年底,生物质发电装机约为450万千瓦,沼气年利用量约为130亿立方米,成型燃料约30万吨,生物燃料乙醇利用量约为180万吨,生物柴油利用量约为50吨,各类生物质能源总贡献量合计约为1500万吨标准煤,总体与风力发电相当。
地热能海洋能利用方面,到2010年底,地源热泵供暖面积达1.4亿平方米,中低温地热发电技术基本成熟,高温地热发电技术趋于成熟。潮汐能利用技术也基本成熟。
到2010年底,计入沼气、太阳能热利用等非商品化品种,我国可再生能源年利用总量达到2.86亿吨标准煤,占能源消费总量的8.8%。
针对“十二五”规划提出的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比重达到11.4%的目标,高虎分析指出,为此水电还需贡献3亿吨标准煤,约占7%~8%。其余的为:风电贡献(替代)6000万吨标准煤,太阳能替代5000万吨标准煤,生物质能替代4000万吨标准煤。
新能源城市建设需要更多创新
为推动新能源的示范应用,我国提出到2015年建设100座新能源示范城市的目标,“十二五”时期无疑成为新能源城市建设不断探索、积累经验的重要阶段。
高虎表示,有效利用城市中可以利用的能源资源,并保证开发与利用有效匹配,这是新能源城市示范建设的内涵所在。“现有城市建设是以常规能源供应为主来进行设计的,如果更多地接纳新兴能源,就需要在制度、管理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做更多创新。”高虎说。
同时,新能源城市需要充分利用当地各类资源,探索各类新能源技术在建筑节能、市政用电和公共交通中的应用,显著提高新能源在城市用能中的比重。
在具体布局方面,应该在城市建筑、设施以及各类工业园区的建设阶段和新兴建设主体中推进新能源技术的示范应用,形成新能源利用的局部优势区域。
前不久,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市获批列入国家新能源示范试点城区,主要鼓励该市在城区新建和改造过程中开展先进多样的太阳能等新能源利用技术示范,以满足高新技术区等特殊用户的集中式电力、热力以及制冷等方面的能源需求。
据介绍,目前吐鲁番新区已开始尝试多种技术示范应用,如开展了新能源微网建设,即在局部地区以可再生能源、新能源供应为主,电力供热为辅的新兴供电模式。
高虎强调,在新能源城市建设过程中,无论在开发、管理、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都需要新的创新。只有不断创新,才能解决包括可再生能源在内的新能源融入常规能源系统时面临的诸多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