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网讯:“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节约优先、立足国内、多元发展、保护环境,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调整优化能源结构,构建安全、稳定、经济、清洁的现代能源体系。同时《纲要》还提出了合理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发展非化石能源以及降低二氧化碳排放强度,减少二氧化硫煤气化29.00-1.10-3.65%、氨氮、氮氧化物的排放总量等目标。能源行业一方面要不断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还要着力推动能源产业升级和利用方式的变革。
以电力装备制造业为例,“十一五”以来,我们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在机组容量、效率、环保性能、节能节水等技术指标上不断突破和提高,为我国电力建设提供了先进、安全、高效的发电、变电设备。如,国产超超临界机组的推广应用,百万千瓦核电成套设备的自主化,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70万千瓦级大型水轮机组实现了国产化,3兆瓦海上风电机组安装运行成功,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国产1000千伏交流和±800千伏直流输变电成套设备已顺利投入运行。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大幅度降低了电力项目建设成本,有效推动了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国电力装机规模年均增长82.7%,这与装备行业的快速发展是分不开的。
大力发展新能源装备产业
世界各国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纷纷将新能源技术和产业作为发展的重点,我国也将新能源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七大发展重点之一。“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力争到2015年我国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要达到11.4%。在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中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新一代核电,加快太阳能热利用技术和光伏发电的推广应用,提高风电技术装备水平,加快智能电网建设,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和其他形式的非化石能源。
可以看到,国家把新能源产业发展放在了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加快发展技术先进、清洁安全、经济合理的新能源装备,如,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太阳能电池及热利用装备以及兆瓦级太阳能电站逆变、控制系统;掌握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兆瓦级风电机组整机及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技术;以先进核电项目带动核电装备和服务业发展,加快实现大型锻件、压力容器、D C S控制系统、核电泵阀等关键设备的自主制造;推动生物质能装备研发及产业化,为新能源产业发展提供重要支撑。当然,新能源产业发展还需要解决机制体制,财税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加快促进能源装备的绿色低碳发展
面对日趋强化的能源约束,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是我们当前和今后相当长时期的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优化能源生产和消费结构是电力行业肩负的一项重要使命。
从能源装备行业来看,一是要大力发展高效洁净燃煤发电装备。积极应用超临界、超超临界和循环流化床等先进发电技术,建设大容量高参数燃煤机组。统筹推进煤基多联产技术应用和产业发展。组织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IG C C )技术攻关。加强先进空冷节水及脱硫、脱硝技术的推广应用。二是发展先进输电技术装备。我国电力供给与需求逆向分布,电力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山西、内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以及西南地区,而工业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大力发展特高压等大容量、高效率先进输电技术装备,降低大规模、跨区域送电的线路损耗。三是发展智能电网。智能电网可以有效地兼容风能、太阳能等间歇式新能源,能够加强电力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衔接,提高输配电效率。要加强智能电网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大功率储能、柔性输电等智能电网关键设备的研制。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其它新型能源装备,如,先进的天然气长输管道站场关键技术设备、新型油气勘探开采装备、煤炭及其它非煤能源综合利用装备。
大力发展能源装备制造的相关支撑技术和装备
在大力发展能源装备自身的同时,还必须超前部署一批对能源长远发展具有战略先导作用的前沿技术攻关,努力在新一轮国际能源科技竞争中抢占先机,实现能源科技的跨越式发展。能源装备制造的支撑装备是能源装备科技水平的重要载体和集中体现。以太阳能光伏为例,目前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已居世界首位,但丝网印刷机、高温烧结炉、化学气相沉积设备等关键设备仍主要依靠进口,大大增加了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的投资和生产成本。这就迫切需要加快能源装备制造的基础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力度,切实提高产业自主发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