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合同能源管理谋变
来源:  2011/3/23 12:38:54 最新新闻     收藏

“2011年,国内的节能服务公司将增加一倍,也就是说,2011年合同能源管理市场将大规模开启。”坐在会议桌的那头,中节能环保科技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曾武不停地用两手比划着一个大大的圆,他试图向记者表述,有越来越多的企业看中了这块大到无法估算的节能市场,并且这其中不乏能源巨头。
话出有因。
作为第一批接触合同能源管理,并作为国内第一批合同能源管理示范项目评估组负责人的曾武对这个市场可谓了如指掌。他是这样解释的,合同能源管理虽然上世纪90年代后期就引入中国,却一直苦于没有政策支持,直到近期一份名为《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公布。“第二批节能服务公司的申报审批工作正在进行,这批有三四百家,加上第一批通过审核备案的五百家左右,一共将达到近千家公司。”
的确如此,2011年伊始,各能源巨头也纷纷传出成立节能事业部的消息。但是,也不得不让人深感诧异,沉寂了十年的合同能源管理,缘何突遭井喷?而这多出一倍的公司仅仅是由于这一份通知?
“是商机。哥本哈根的承诺给节能市场注入了力量,市场有多大?这是无法估算的。举个例子,作为成熟技术之一的水泥纯低温余热发电现在改造了600条,一共是1000条,还有400条没有改造,改造一条一般需要资金3000万至5000万元。而这只是一个行业的一个技术,水泥不一定只是余热发电,可能还有新的技术出来,而且需要改造的又不仅仅是水泥,还有钢铁、电厂、化工、煤炭等,上面说的只是工业节能,还有建筑、市政。”郑大卫想用具体的数据来说明这个市场到底有多大,但不得不承认很难表述清楚,只能让记者自己去想象。作为浦发银行投行业务部主管,郑大卫近期成了空中飞人,被各地邀请去洽谈绿色信贷业务。
曾武的表述似乎更清晰:“形成1吨标煤的节能能力至少需要投资2000元,据预测,在目前的技术和经济条件下,技术节能潜力有6亿吨标准煤,要挖掘这些节能潜力,节能投资需求达12000亿元。当然不是所有的技术节能都是通过合同能源管理这种模式实现的。”
如此看来,面对一个可能上万亿的市场,“国内节能服务公司将增加一倍”的论述就显得不那么突兀了。然而,紧跟而来会是什么?很可能是一场行业大洗牌。
2011年会突围吗?
近两年才逐渐进入大众视野的合同能源管理,其实已运行十多年之久。
引进之初的中国正处于从计划向市场体制转型的过程,过去节能工作基本上是计划主导。上世纪80年代初,国家计委设置节能计划局,负责国家重大节能措施专项资金的管理,后改组成立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这也正是中国节能集团的前身。
“向市场经济转型后节能工作怎么办?”曾武说,要想真正理解合同能源管理,理解2011年市场大规模放开的含义,不得不回顾那段历史。
应该说1998年是分割点。1998年之前,国家财政拿一部分资金,银行配套一部分,几家主要商业银行均设置节能专项贷款额度,但是节能贷款计划并不掌握在银行手里,而是国家能源投资公司节能公司来主导,节能项目申请贷款必须有计划,银行才能放贷。转型时,当时的国家经委(现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世界银行、全球环境基金,共同筹划和组织实施了“中国节能促进项目”,目的是把国外立足于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节能投资新机制引入中国,这个新机制就叫合同能源管理,英文为Energy Performance Contracting,简称EPC,其实质就是以减少的能源费用来支付节能项目全部成本的节能业务方式。曾武说,引入的目的是解决中国转型后节能工作怎么做。
那么,12年来又为何一直默默无闻,甚至是不为人所知?
从1996年开始,“中国节能促进项目”一期工程设计了三家示范性的节能服务公司,北京、山东、辽宁各一家,世界银行和全球环境基金不但在技术援助和人员培训上给予支持,还从1998年开始根据各家节能服务公司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开发进度需要,提供给每家公司130万美元欧盟赠款和500万美元GEF赠款作为项目开发资金。在1998年,630万美元是很大的支持。
两年后,也就是2000年,中节能受托对这三个公司的20多个节能项目进行检查和后评估,看实际执行有没有问题,还有哪些障碍,合同能源管理模式适合不适合中国,从项目目标、实施过程、示范效果几个方面来做,曾武是当时评估的负责人,他记得当时出具了足足有十多万字的评估报告,通过评估发现这个新模式颇受用户欢迎。
此后,平稳度过了10年,直到哥本哈根大会。“真的要感谢媒体,媒体对哥本哈根大会大量的报道,让大众开始认识到节能,其实,类似的大会以前一直在召开,只有我们业内干着急,各界的重视和媒体的参与,注定了节能工作不再沉寂。”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董事长王小康的话幽默中带着些许启迪。
由于缺乏配套的政策支持,10年来,最初的三家节能公司用完赠款和相应配套资金后,转行的转行,沉寂的沉寂。税收不明确,最初三家公司去交税竟然套用三种不同方式;融资太难,没有银行愿意贷款给只能拿未来收益作空头抵押的节能公司。没有国家政策支持的合同能源管理工作如同一张空头支票,偌大的市场摸不着,转瞬即逝。
直到2010年《关于加快推行合同能源管理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意见的通知》出台,其中提到了税收优惠政策,提出解决融资问题,提出将扶持培育一批专业化节能服务公司,发展壮大一批综合性大型节能服务公司。
2011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在能源“十二五”规划中主线就是把几十年来常说的“以煤炭为基础、电力为核心”的能源战略转变为“以节能为第一”。于是,2011年的突围显得理所当然,因为除了大公司纷纷成立节能子公司或者节能事务部外,一批小公司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十年难题能否求新解
税收的弊端,曾武从第一批项目后评估时就发现了,“三家去交税竟然存在三种方式。当地税务机关也不知道怎么收税,因为是新生事物,只能用现成规定去套用,税务机关要按照有利于税收的原则来收取,这恰恰加重了节能服务公司的税负,影响了节能产业发展”。
“很多大公司之所以一开始没有进入到这个行业,主要原因就是税收政策的不确定性,别说优惠,连规范的税收都无从谈起。”曾武说。
还有融资难。节能行业里多数是中小企业,本身中小企业融资就难,再加上银行深感风险大不愿接触节能行业,节能服务公司的融资就雪上加霜了。
大公司也存在融资难题,这点曾武深有体会,“资产都在用户方,不能抵押给银行,我们提供的是一个解决方案,是服务,解决方案怎么做抵押担保?它不像传统工业,可以抵押厂房,这是新兴产业,金融机构的认知度不高。”
“我们现在也有些项目的融资,用的是世界银行的转贷,在成都有个项目,作为控股股东我们提供担保。但是,一个项目可以担保,十个项目就没能力担保了。所以必须按照国务院文件提出的,开发适合合同能源管理项目的融资平台和金融品种。”曾武说,指导意见明确了财政、金融等一系列优惠扶持性政策,必然会促进整个行业快速发展,催生一大批节能服务公司,银行也开始做绿色信贷项目。
种种迹象表明,或许,沉寂十年无人问津的难题有望解决,而且就在2011年。
春节刚过,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就下发了《关于促进节能服务产业发展增值税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问题的通知》,明确在所得税优惠方面,对于符合条件的节能服务公司施合同能源管理项目,自项目取得第一笔生产经营收入所属纳税年度起,第一年至第三年免征企业所得税,第四年至第六年按照25%的法定税率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
“今天上午我和银行的一个负责人座谈,希望合作一个创新的贷款项目,我提出把节能服务费的收益抵押给银行,也就是抵押合同的权益,这种方式叫项目融资,属于未来型,银行的贷款也是未来还,节能服务费也是未来的,应该算同步。”曾武说,这只是一个初步想法,银行也需要勇气去认可这种风险。一旦推广开来,每个项目都可以自己做抵押,滚动开发。
浦发银行是国内第一家推出绿色金融信贷服务方案的商业银行,2010年开始,他们把合同能源管理作为一个新课题加以研究,初步形成了一整套对客户的融资方案。“我们是根据项目本身细分的,比如工业节能又分电力、钢铁、化工等,各行业需求不同,有大型公司,也有中小型企业,针对不同客户设定不同的融资方式。”郑大卫说,“银行传统的融资模式不适应节能项目,需要关注不同类型公司和经模式配套不同的融资模式,节能量怎么测算等。”
郑大卫和他的团队几乎成了合同能源管理通,水泥余热发电和钢铁余热发电间的区别均能娓娓道来,“因为与其他银行不同,针对这些项目我们做过技术评估”。
何谓技术评估。郑大卫解释:“要了解项目核心技术是否成熟,经济上是否可行,投资回收期是否如同客户所讲,这些都属于技术风险范畴。我们跟国外机构合作,没介入过的项目我们请国内外权威机构帮助技术评估,包括单位投资是多少,节能量是多少,发电小时数是多少,可行我们才能操作,以后有类似的项目浦发银行就能独立评估。”并且,据郑大卫介绍,浦发银行也与国外金融机构合作,分摊风险,一旦出现坏账,对方会承担50%。
还有一类状况,很多小的节能服务公司注册资金很小,承接的项目,尤其是工业项目动辄几千万,甚至上亿元。比如一个注册资金只有二千万的企业要贷一亿元去做项目,怎么办?
“我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引入PE。”郑大卫说,“很多小企业是成长期,我们和PE合作,引入PE再贷款给公司,搭建一个中小企业投融资平台,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相结合,引入PE就属间接融资。”
新兴产业仍需洗牌
行业正在走出困境,企业数量也在翻番,但,曾武还是认为节能服务产业自身的建设不能满足这个市场的需要,因为小企业多,有实力的企业少。众多能源巨头虽然纷纷成立节能子公司,但多数是国务院文件出台后才成立,节能又是一个专业型行业,不是谁想做就能做得了的。
国家也提出将培育一批综合实力的节能公司,但其中又涉及各种分支,工业节能、建筑节能、城市照明节电技术及系统管理等。曾武认为节能公司也应该做专,做建筑节能的不做工业节能,每个分支都有相应的几家龙头公司,中央企业也该有所侧重,不能通吃,可形成几个细分板块。
“大型综合性节能服务公司,不是规模上的大,也不是覆盖所有行业,而是能给用户提供一揽子解决方案,在整体解决方案下面分几条线。就一栋大楼来说,包括供热系统、空调制冷系统、照明系统、通风换气系统、水系统,这几个系统通过智能化控制系统来控制。一边开空调一边开窗户,智能化系统就会在你开窗户的时候自动关闭空调。这就是综合性的节能系统。”曾武说这就是大公司该做的。
国家强调培育新兴产业,上千家节能服务公司将继续有增无减,采访中,专家们认为并不用担心,因为进行一轮整合洗牌是符合发展规律的。真正发展起来必须要有行业集中度。
节能不是暴利,而需合理投资。一般而言,需要先垫资,一个项目的收回投资,小项目可能2—3年,大项目一般都需要4—5年以上,这对于没有实力想浑水摸鱼的小公司来说必遭淘汰,洗牌未必是坏事。
这并非说明小公司无法生存。小公司机制灵活,决策效率高,大公司一个项目要研究很长时间,程序多,手续多,时间长,在竞争市场,决策的速度很重要。而且,现在引入第三方认证,节能量的测量和验证可以请求中立的第三方来认证,曾武透露,正在制定的《节能量测量及验证技术通则》会涉及这个规定。郑大卫也承认,银行会更倾向于第三方认证的项目。借助第三方认证,小公司也会多一条生存之道。

关注热点
Copyright @2004-201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工业锅炉分会
沪ICP备0908654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8020014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