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开局,国家明确七大战略新兴产业之后,各地发展新一代战略产业的热情高涨。目标明确是好事,但记者注意到,千军万马挤独木桥的现象依然上演。从太阳能、风电延伸到物联网、云计算,无论是大城市,还是二级、三级城市,似乎不抓几个新能源项目在手上,不竖几台风机,不举办几次物联网或者云计算的研讨会,就难以体现“调结构、转方式”的坚定决心。
改变挤独木桥的现象,必须逐步突破区域行政体制各自为政的弊端,同时,对于新兴产业的认识也需要纠正。一则,新兴产业不是“横空出世”的,不是凌驾于传统产业之上的,而往往是在传统产业的自我革新中培养和发育而形成的。以物联网为例,其产生也与激光扫描、红外线感应等已经成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密切关联。因此,发展新兴产业要注重本地传统产业的基础。二则,发展新兴产业能否成功的关键之一,还在于是否能因地制宜,与所在城市和当地区域资源、环境以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否则,新兴产业的热闹只是空中楼阁,昙花一现。
改变挤独木桥的现象,需要有大胆探索的勇气。近日,有专家指出,十二五中国新能源和生物产业的发展,不能忽视了大城市生物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物质能的开发。例如,发达国家在粪便再生能源转化上已走在前面。日本粪便总量的65%实现资源化利用,每年约新建25个粪便资源化工厂,而且步伐不断加速;东欧和独联体国家粪便分离技术,固体粪渣用作饲料,液体肥料用于灌溉农田,初步实现了将粪便转化为有机肥料加以利用,大力发展有机农业。而在中国大城市,粪便处置已成为大城市中突出的环境问题之一,直接排海或纳管合并污水处理等传统方式难以为继,可能伴生二次污染。实际上,在能源方面计算,1吨粪便能产生沼气8-10立方米,每立方米沼气可发电2千瓦,相当于1千克优质煤;因此,粪便等生物再生资源转化可以缓解我国能源枯竭难题,维护食品安全和公共安全。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国内粪便的可再生利用率还相当低,不少官员谈及粪便再生利用,也觉得难以启齿,摆不上桌面,没有像风电、太阳能那样光鲜,这样的认识误区只能让独木桥越来越拥挤,而符合大城市发展的生物资源循环利用却进展缓慢。
十二五大幕已经拉开,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需要大投入,更需要找到符合自身实际和产业发展的好方向,这一点比投入资金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