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转型引争论 指导意见出台再延迟
来源:中国企业家  2011/1/10 11:34:10 最新新闻     收藏

“低碳经济指导意见的出台会尽量地往后推,我们内部也在争论(低碳)这个东西,有些东西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搞清楚,我们也在不断探索怎样才能促进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 1月5日,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中国企业家》记者采访时如是表示。

意见出台再延迟

姜克隽是在北京环境交易所举办的《低碳转型路线图》新书发布会上,作出上述表示的。他指出,“我们希望学术界的观点能够超前,但是现在学术界的行动比政府还要慢,要鼓励学术界大胆地去探索。”

据悉,《关于发展低碳经济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主要由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牵头起草,环保部、工信部、财政部等部委协助《意见》的研究制定。

社会各界曾普遍预测《意见》将于2009年年底出台。2010年“两会”期间,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表示,《意见》还在加紧研究论证,但并未给出具体出台的时间。

据《财经》记者2010年7月报道,参与《意见》制定的发改委能源所能源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中心主任徐华清表示,“《意见》暂时搁了下来,出台的时间往后推了。”

业内有分析认为,低碳经济界定的模糊,不愿意过多牺牲发展权的考量,起草部门权限问题,以及地方竞争蜂起等问题,是《意见》踟蹰难出的原因。

不过,姜克隽认为,长远看来,《意见》还是要出台的,同时他透露,碳税目前仍在内部讨论。

低碳转型依赖企业全面推动

在2009年举行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中国政府承诺在保留现有节能减排目标的基础上,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15%左右。

在中国对外作出庄严承诺的大背景之下,低碳的转型的参与力量,将包括政府、外企、国企和民企,业内人士担忧,政府和国企将成为主导力量,进而挤压其他力量的参与空间。

与会者普遍认为,中国实现低碳转型,没有企业差别。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熊焰表示,“在低碳转型话题上实际没有企业类型的差别,国企应该转、民营企业应该转、外企也应该转,实际上是所有法人和自然人都有一个低碳转型任务。”在参与低碳转型的主要力量之中,政府责无旁贷,是压力第一级承受人,他分析,“气侯是公共品,公共品主要是由各国政府提供的。但是,一个社会的变化、转型,实际上最核心的还是企业和公民,就是法人和自然人行动的转变。”

熊焰指出,在低碳转型的过程中,需要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企业冲在前面,中国最后的变化还依赖于整个中国企业群体全面的跟上和推动。

姜克隽认为,角度不同,企业的参与低碳转型的侧重点应有所不同,在华外企在低碳方面要领先于中国国内企业,他强调消费者在低碳转型起着重要作用,这也是制作推广低碳标识的原因,“公众的消费行为会选择产品走向,进而影响这些企业。”

低碳之路有三重困难

中国实现低碳转型,道阻且长。国家发改委能源所副所长李俊峰认为,主要困难有三方面,一是“唯GDP”的影响,“我们这个国家,或者我们这个民族渴望改变,渴望发展,可能比任何一个民族都迫切,我们的发展冲动太大。”

李俊峰指出,节能减排引起地方政府和中央的讨价还价,“我们节能减排实际上没有那么容易,不像我们说的不仅能够做到而且可以做得更好。各个地方政府别说1个百分点,就是0.5个百分点都要讨价还价半天。”

另一个困难是,中国资源现实条件的局限,以及长期形成的能源结构和体制积重难返。“大家都想变,可不是一天两天可以变过来的,这个工业基础在这里,这个庞大的供应体系在这里,想一天两天改变过来很难,这是一个很大问题,”李俊峰表示。

第三个困难来自于国际压力。压力主要来自气侯变化、低碳发展坚定的倡导者——欧盟。李俊峰寄希望于五省八市的低碳经济试点以及各方的共同努力,进而探索出中国的低碳经济之路。
 

关注热点
Copyright @2004-201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工业锅炉分会
沪ICP备0908654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8020014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