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五”能源规划——谢克昌院士:把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作为能源转型立足点
来源:中国能源报  2019/7/11 11:29:57 最新新闻     收藏

中国能源报“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制定目前已经提上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十四五”能源规划专家委员会成员谢克昌认为,“十四五”期间,我国对煤炭的注意力不应分散,应该把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同时,他还对如何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及“十四五”能源规划的制定发表了观点。

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是能源转型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非化石能源应成为能源需求增量的主体

中国能源报:您认为“十四五”期间,能源消费结构应实现什么目标?

谢克昌:“十四五”期间,世界和中国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都将在80%左右,煤炭在中国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估计在55%左右,因此对煤的注意力不要分散。但非化石能源应成为这一时期能源需求增量的主体,以保证实现2030年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结构中占比达到20%的承诺。

中国能源报:能源结构调整的重点有哪些?

谢克昌:应将“推进煤炭清洁化利用,加快解决风、光、水电消纳问题”落实到规划中,把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开发利用作为能源转型发展的立足点和首要任务。加快提升水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比重,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中国能源报:有关部门在制定能源“十四五”规划时应注意什么?

谢克昌:国家能源局是拟定并组织实施国家能源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推进能源体制改革、协调能源发展和改革重大问题的行政权力机构,建议统筹、协调其他部委、机构、智库等有关能源发展的战略咨询,以避免规划中部门与行业利益以及政出多门的倾向。

煤炭的科学开发和清洁利用应在规划中体现,更要用战略眼光看煤基燃料和化学品对油气的部分替代

中国能源报:为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十四五”应如何部署?

谢克昌:能源革命不可能一蹴而就,建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是最终目标,“十四五”能源规划应紧紧围绕这一终极目标予以关注和部署。

清洁重点在推进化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科学开发和清洁利用,提高煤炭使用的集中度。实现了清洁高效利用的煤炭也是清洁能源。由国家发改委牵头,包括国家能源局在内的六部委已将煤炭清洁利用、煤炭清洁生产列入《绿色产业指导目录(2019年版)》,规划中也应具体体现。

低碳是在提高非化石能源比重的同时,将节能减排和提高能效作为当前中国低碳化过程中的重中之重,在这一过程中要旗帜鲜明地坚持和维护《巴黎协定》的共区三原则,保证中国合理的发展权。

安全包括能源的供应、生态环境、科技和经济安全,在当前油气对外依存度不断攀升、地缘政治风云变幻的形势下,更要用战略眼光看待煤基燃料,如煤制油、气、醇、醚等,以及煤基化学品,如烯烃、芳烃等对石油、天然气的部分替代,并在规划中给予部署和支持。

高效是指能源生产、转化、利用的效率都要高,如果中国的能源利用效率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就可以减少消耗13.3亿吨标煤,从而可以减少34.6亿吨二氧化碳排放,约占2018年碳排放总量的1/3。

中国能源报:构建以上能源体系的关键是什么?规划中应如何体现?

谢克昌:能源技术革命,它不仅是构建能源体系的支撑,也是推进能源革命的动力。能源技术革命的实质是能源转换的革命,其目标是对能源的有效驾驭和高效转换。共性关键技术可以促进能源行业的转型升级;前沿引领技术可以提升示范工程的质量水平;现代工程技术可以实现示范工程的大型化、商业化;而颠覆性技术则是能源低碳转型的关键。这些都应在“十四五”能源规划中有所体现。

对农村能源革命的关注不能少,注意将能源革命与区域社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

中国能源报:“十四五”期间,推动能源革命还应关注哪些内容?

谢克昌:要大力关注农村能源革命和西部能源大通道建设。这需要控制散煤利用,推进农村煤炭消费方式变革;创新发展模式,推进农村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构建能源网络,推进农村清洁电力和燃气发展;强化节能环保,推进农村综合服务体系建设。

同时要关注““一带一路”倡议”能源合作问题,要建立健全区域对话协商机制、做好风险评估与风险防控、注重风险对冲,形成风险管理与应对机制;鼓励利益方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完善境外突发事件应对体系;注重技术标准衔接与推广。

中国能源报:能源革命在推进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中应扮演怎样的角色?

谢克昌:“十四五”规划要将能源革命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能源革命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

如能源革命推动区域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建设、推动长三角创新发展、推动珠三角开放发展、推动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推动能源富集地区绿色发展、推动西南地区共享发展等。

关注热点
Copyright @2004-2015 All Right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工业锅炉分会
沪ICP备09086544号
沪公网安备 3101080200149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