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产能严重过剩
由于行业准入门槛的调整和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锅炉制造企业数量剧增,行业规模不断扩大,但产业集中度低,产能严重过剩。根据中国电器工业协会工业锅炉分会历年的统计,2010-2014年行业产品产量分别位列行业前20名的企业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为31~16%,其中五年来一直位列行业前20名的10家企业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比例在10~17%,可见行业生产集中度有逐年降低的趋势,这与许可证的门槛过低、行业企业间恶性竞争有很大关系,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提高。
2014年全国工业锅炉的产量为55.81万吨,到2014年底全国拥有B级及以上制造许可的锅炉制造企业770家,平均分配到每家B级(及以上)锅炉厂(不含专业的电站锅炉厂家)的产量也只有700蒸吨/时左右。这意味着,全国工业锅炉的产能已经超过需求的至少30~50%(况且还有600多家C、D级锅炉厂的产能还未考虑在内),工业锅炉产业已经发展到一个充分竞争的阶段,工业锅炉产品技术已不足于成为制造厂家的核心竞争力。
2 产品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工业锅炉企业众多,设计研发水平不一,多数缺乏研发创新手段和能力,能够独立进行产品开发设计、具有自主研发能力的企业只有几十家,不到取证企业总数的10%,绝大多数企业的产品是“引进”别人技术,做一些更改、调整工作。与此相对应的是:
(1)企业研发投入普遍不足。据分会统计,近五年来,行业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当年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多在3%以内,且多以设备投入为主。
(2)研究基础非常薄弱,手段落后,力量分散;产品设计技术、设计水平低,多是基于经验积累,缺乏理论提升,技术规范相对滞后(大多计算如热力、水动力、烟风阻力计算仍采用前苏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设计方法);产业共性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主体缺失,燃烧、传热等共性、关键技术及基础理论缺少深入研究和突破。
(3)新技术应用不够,锅炉技术没有很大突破,造成国内锅炉产品技术和产品结构趋同、同质化严重。
产品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不足导致价格竞争成为获得用户的主要手段,一味降低价格已使得部分产品质量得不到保证,也严重影响了行业经济效益和技术水平的提高,锅炉行业健康发展后劲不足。
3 行业产品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程度不高
由于工业锅炉行业制造企业众多,规模化集团化企业少,企业规模普遍较小,生产能力低,无法形成规模化生产,产品质量、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大多数企业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突破80万元;另一方面,产品雷同度大,企业间的竞争特别是价格战愈演愈烈,一些企业不计成本拼市场、增产不增收的现象持续存在,使行业的产品集中度一直得不到显著的提高,企业则是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化、专门化生产欠缺。
4 产业链相关环节缺乏良性协调配套
虽然工业锅炉制造企业生产需要取得相应级别的制造许可证,也需要制造、检验设备等基础投资,但是工业锅炉行业准入门槛比较低,产业链上其他相关环节(包括原材料供应,产品安装、运行、维修、改造,燃料供应,辅机配套,销售服务等)的准入条件和门槛更低,相关环节之间发展极不均衡、延伸也不易,技术更新缓慢,与主机技术进步不同步,既没有形成良性的配套、协调机制,也不利于锅炉行业制造企业向制造服务业的转型升级,严重影响工业锅炉总体技术水平和质量水平的提升和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5 锅炉产品质量与制造工艺水平总体不高
近年来,我国工业锅炉行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与国外的差距也逐步缩小,但产品的档次依然不高,缺乏在国内外叫得响的知名品牌和领军企业,现有的行业排头企业发展不足的问题依然突出:
(1)锅炉行业技术人员及熟练技工流动频繁且严重不足,缺少拥有精湛技术的技工已成为阻碍我国锅炉企业转型升级、提高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
(2)制造工艺水平总体不高,主要表现在机械化、(半)自动化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在锅炉制造工艺中还未得到普遍应用,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C、D级的小厂,其加工方式多数仍然停留在手工方式,如大量的手工焊接工作。
(3)我国许多锅炉企业的设计虽然采用了计算机技术,但也仅仅是由计算机代替人工绘图,离真正的辅助设计(CAD)技术还有不少差距,基于信息化技术的管理系统在我国工业锅炉行业仅有少数企业得到初步应用。一些企业的互联网实践还只是停留在初级的电子商务,互联网思维并没有真正渗入到企业经营过程中;
(4)企业缺乏工艺规划协调,生产布局混乱、工序质量总体不高。多数中小型工业锅炉生产厂家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随意摆放,设备与待加工原材料、半成品、成品不能形成良好的物流关系,严重降低了生产效率、单位面积产值甚至产品质量。再者,工艺与设备的更新缺少工艺规划的协调,前后工序节奏不平衡,设备基本上均处于独立使用的阶段,不能实现网络化管理,影响企业的均衡生产。
(5)企业工艺管理、质量管理水平普遍退步。不少企业的工艺部门不是被撤销就是被合并或弱化,工艺人员青黄不接的现象日益严重,“三按”生产等工艺纪律得不到有效执行,对于添置的生产设备也因人员素质、人员流动、操作培训、操作规范、设备维护等的影响,未能真正发挥作用。有的企业的质量手册内容与本单位生产实际不相适应也未严格执行;有的企业的质量手册仅仅为了应付各类审查、检查之用,没有在生产实践中应用。
6 工业锅炉行业多头管理,缺乏规划引领
行业发展缺乏综合规划的引领:一方面行业进入门槛降低导致锅炉制造企业数量的激增,产能严重过剩,原本就不足的行业技术资源进一步稀释;另一方面行业的共性和关键技术未能组织有效的攻关和创新,涉及锅炉节能、环保、安全运行等方面监管的政府相关管理部门在政策、法规、标准等方面缺乏协调和相对统一的归口及有关职能的协调集中,要么越位,要么缺位。
7 行业管理体系与市场发展和技术创新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目前我国工业锅炉制造行业在锅炉的生产、安全、环保和节能监督职能分离,且事前、事中、事后都有监管,但主体责任一直不十分明确,从目前日趋明确企业的主体责任和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来看,我国锅炉的现行管理体制已越来越显得管理过多,有的在增加企业负担的同时已影响到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和业务转型等。如企业锅炉新产品的安全与节能审查,一方面增加了企业的成本,另一方面影响了企业的生产进度和交货周期,再一方面不利于对企业的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技术创新;再如与锅炉相关的行政许可设计制造、安装、维修等诸多方面,锅炉企业要开展相关业务须分别取得许可,这同样既增加企业负担,又不利于锅炉企业业务的拓展,不利于企业由制造业向制造服务业转型。